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过去一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4%。同时,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年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之年,科技工作又有哪些重点?
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的任务部署,并将其列为今年七大任务之一。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日前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过去一年,我国坚持“四个面向”强化研发部署,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创新活动的全链条部署,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围绕提升体系化能力加快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以及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统筹推动重点改革任务的不断推进。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告诉第一财经,2022年作为全面实施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关键年,是一个新阶段的起步点。在新冠疫情还未平息,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经济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科技创新动力。“前期各级政府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在目前这一关键发展阶段如何落实落地,切实发挥预期成效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建宇看来,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他更关心政策的实际落实问题。
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的科研经费“包干制”为例,去年全国两会期间,王建宇就提过一个关于加快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的建议,包括明确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中对人投入的比例等。就在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发布,扩大了包干制的实施范围以及提高经费投入对人的比例。“这个政策的落实和实际推进就非常好。”他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展望2022年,王志刚指出,科技部将以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为主题,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为主线,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科技研发,着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着力提升科技开放合作水平,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础研究怎么做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被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其中,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也将进一步扩大投入。
王志刚在上述发布会上说,中国的科技在发展,越往前走越进入到知识边界的拓展、技术边界的拓展、成果原理和应用原理的追寻这个阶段。到了这个层面,基础研究做得越好,我们在科技发展上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就越强。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7864亿元,基础研究经费1696亿元。
也就是说,去年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6.09%,比2020年提高0.08个百分点。
尽管我国基础研究投入逐年增长,但是投入结构还有进步空间。
“攻关能力、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亟待破解的又一个难题。具体而言,科技支撑国家安全和战略急需的长期积累和应变能力还不够强,基础研究投入总量和结构均存在不足,尚未形成适应部分领域成为‘领跑者’、进入‘无人区’的机制。”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玄兆辉认为,相比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增速及占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基础研究活动主要集中在学术部门,而研发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高,这是亟待加强的。”
王志刚在上述发布会上谈到企业创新时表示,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现在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中76%是由企业投入的,但是在结构方面,可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还少一些,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还不够平衡。“希望更多的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到科技创新中来。国家将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面政策上给予鼓励,同时也给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王志刚说,下一步,要不断去完善基础研究的体系和顶层设计,不断探索支持基础研究的方法手段,真正把握住基础研究规律性,持之以恒加大投入。另外要看到,基础研究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发展、对于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它的渗透性、扩散性和颠覆性都非常大。“在基础研究的评价、激励、支持、服务等方面,我们还会持之以恒不断加强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更加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