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最新研究称,物种快速进化可能没啥用,反而促使它们更早灭绝。
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乔治·赫雷拉·弗洛里斯在一项针对蜥蜴及其近亲物种的研究中发现,缓慢而稳定的进化模式,使它们赢得了地球物种“进化竞赛”。
弗洛里斯称,有鳞亚纲种群起源于2.5亿年前中生代早期,它们分为两大分支,一支是有鳞目生物,逐渐演变进化成现代蜥蜴和蛇,另一支是喙头目生物,现今仅存在单一物种——新西兰大蜥蜴。通常人们认为喙头目生物是缓慢进化所致,有鳞目生物应当出现了快速进化,但依据他们的最新研究结果,答案正好相反。
研究者指出,就中生代大多数时期而言,喙头目生物是进化革新者,处于较快速进化状态,平均进化速度明显超过有鳞目生物,大约是后者进化速度的两倍。6600万年前中生代末期,在恐龙灭绝之后,喙头目生物和有鳞目生物遭受了很大打击。在中生代末期喙头目生物就走向衰落,至今仅剩下新西兰大蜥蜴,但有鳞目生物种群快速反弹。
这项最新研究支持了著名古生物学家乔治·盖洛德·辛普森在1944年出版的《进化的节奏和模式》一书中提出的挑战性建议,他在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框架下研究了物种进化的基本模式,并观察到许多快速进化的物种属于不稳定群体,而稳扎稳打才能赢得比赛。
在经典的伊索寓言中,跑得快的兔子最终却输了比赛,而跑得慢的乌龟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从达尔文时代开始,生物学家们就一直在争论最佳物种进化更像兔子还是乌龟,拥有多物种分支的种群是短时间内快速进化的结果,还是长时间缓慢进化的结果?辛普森预言称,进化缓慢的物种可能也会缓慢地走向灭绝,并最终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成功,就像寓言中缓慢移动但坚持不懈的乌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