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人危难之际伸出援手,哪怕这样做会损害自身利益,秉持这种利他主义思想的人往往会热心公益慈善。但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利他主义行为的呢?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利他主义可能始于婴儿期。研究人员对近100名19个月大的婴儿进行研究发现,即使孩子饿了,他们也会给有需要的陌生人提供食物。
利他主义被认为是人类独特的行为模式之一。虽然灵长类动物在有限条件下也可以共享资源,但如果涉及到最基本的需求,如食物,它们通常不会这样做,例如黑猩猩就不会主动交出自己需要的食物。
在新研究中,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对人类婴儿进行了测试,研究他们在面对食物这种最基本需求时,是否会在没有鼓励和指导的情况下超越自身利益而行动。研究人员进行了两次对照实验。在第一次,研究人员向孩子展示很有吸引力的水果。在对照组中,研究人员将水果扔到一个伸手可及的托盘上,此时他没有表现出任何情绪,也没有尝试取回水果;而在测试组中,研究人员假装将水果意外掉到托盘上,然后想拿回但没有成功。实验结果显示,研究人员对食物的明显渴望会引发孩子的“爱心反应”:测试组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会捡起水果并将其送给研究人员,相比之下,对照组中只有4名儿童会这样做。
接下来,研究人员针对另一群孩子,在他们常规被喂食时间之前,也就是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进行了类似对照实验。研究人员认为,饥饿感会增加孩子实施利他主义行为的“自我牺牲成本”。该实验结果与上一次实验结果类似。虽然有些孩子会自己吃掉水果,但测试组中仍有37%的孩子会把水果拿给研究人员,但对照组中没有一个孩子这样做。
研究人员指出,这表明利他主义行为在婴儿时期就存在,但其具有可塑性,一些社会经验会影响这种行为的表达。科学家们需要进行更多研究,以充分了解如何最大程度地促进儿童利他主义的表达,社会上的利他主义行为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也就越多。(记者刘海英)
相关研究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报告》上。